为进一步推动全区乡村旅游发展,8月31日,区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人大代表视察全区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建萍参加视察。区旅游局主要负责同志陪同视察。
视察人员实地察看了西海岸现代农业示范园、青石湾农业采摘园发展情况,听取了区旅游局关于全区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汇报,并进行了座谈讨论,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代表们认为,近年来,区政府依托新区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条件,抢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等重大机遇,以打造山海间最美乡村为目标,通过深化政府指导、加大市场运作、强化项目带动,逐渐走出了一条“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子,在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改善乡村生活环境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为解决“三农”问题开拓了新思路。主要表现在:一是突出政府主导,发展氛围良好。近年来,区政府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举措,始终遵循“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积极构建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共建模式。截止目前,已创建各级各类乡村旅游品牌共计107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71个,市级32个。二是坚持科学规划,引领规范发展。注重发挥规划的引导和统筹作用,实现全区乡村旅游规划共绘、资源共享、产品共推、品牌共打。以《黄岛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为总领,按照“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龙头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遵循“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科学分类全区乡村旅游资源,建设各具特色、功能互动的乡村旅游功能区,初步构建起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全域统筹的乡村旅游大格局。三是投入不断加大,扶持政策给力。近年来,区政府采取财政投资、社会投资+财政补贴、争取上级支持+地方配套资金等方式,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切实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0亿余元先后完成灵山岛环岛路、开城路等乡村旅游聚集区道路建设,滨海大道、开城路、204国道、329省道等主干道的旅游导向系统建设,建成并投入运营游客咨询服务中心 6处、大型生态停车场建设5处,有力增强了主要乡村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制定出台《关于扶持旅游业率先科学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住宿餐饮业发展的意见》,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鼓励旅游景区(点)开发建设,支持旅行社、住宿餐饮企业做大做强,为促进全区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四是狠抓宣传营销,知名度不断提高。按照打造独具特色的海滨乡村休闲目的地要求,强化宣传推介,创新营销方式,不断开拓旅游市场。凭借特色乡村旅游资源,遵循“企业主导、政府服务、产业互动、社会参与、突出特色”的办节理念,精心策划举办好草莓、茶叶、樱桃、蓝莓、大枣、板栗采摘节等乡村旅游节会,放大节会品牌效应。依托各级旅游政务网,借助博客、微博、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建立“乡村旅游”网络营销平台,扩大乡村旅游受众面,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增强。
参加视察人员在肯定我区乡村旅游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就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突出品牌特色等方面,提出了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重视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决策的重要途径,对于优化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思想观念和文明程度、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具有重要意义。区政府要高度重视我区乡村旅游发展,坚持惠农富民的基本方向,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突出规划引领,科学布局,注重特色,推动我区乡村旅游业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扶持政策,努力推动我区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找准撬动乡村旅游发展的着力点,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在整体规划、资源整合、培训指导、宣传造势、政策支持、法律咨询等方面,持续引导和扶持乡村旅游经营业主做大做强。加强投资与收益的经济学分析,帮助经营业主和农民规避风险。进一步推进三产融合互动,坚持一产调结构、二产出产品、三产抓服务,实现生态农业、民俗文化、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三、进一步壮大我区乡村旅游产业规模,拉长乡村旅游产业链,不断提高我区乡村旅游的影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一是健全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依托我区优质的山、海、岛等自然、人文资源,打造有特色的深度体验产品,促进乡村旅游多样化发展。二是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围绕渔家、琅琊、藏马山传说等文化特色,编制导游讲解词、歌曲、传说故事等,着力提升景区文化品位,让游客在享受服务中能感受到乡村特色文化的魅力。三是全面推进集群发展,使各景区相互借景、相互借势、相互借力、融合发展。充分吸收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培育做强龙湾、青石湾等初具规模的乡村旅游景点,示范带动全区乡村旅游发展。
四、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提升管理水平,着力优化乡村旅游发展软硬环境。制定我区乡村旅游管理办法,规范经营行为,保障市场发展。加强从业人员资格和法律培训,引进和培育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和特色导游;鼓励“能人返乡”,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或协会,聚合人才、资金和资源。加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标准化建设相关配套设施,努力营造整洁、卫生、和谐、优美的旅游环境。实施乡村道路改扩建工程,原则上保证旅游大巴双侧通行。实施道路绿化美化工程,设计好绿化带、隔离带、行道树和可观赏植物。建设生态停车场点、游客集散、游览观光、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明确标牌标识。完善自驾旅游服务体系,建设自驾旅游服务站点,保证车辆、旅客有序进出,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管理水平。 |